搜索: 用户名:密码:
政策法规
国家产业政策 市级产业政策 省级产业政策 区级产业政策
当前位置电子学会首页 >> 政策法规 >> 市级产业政策 >>正文

IPTV与手机电视——新媒体家庭的孪生姊妹


作者:深圳市电子学会 来源:深圳市电子学会 2006-09-19 00:00:00
摘要:
IPTV与手机电视
——新媒体家庭的孪生姊妹
 
谭民望
《世界》系列杂志总编辑,上海大学、汕头大学客座教授
 
摘要:随着互联网络、移动通讯等新技术及传输、通讯网络的应用,改变着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方式。本文以简要阐述了几种媒体之间的关系及其集成应用。
 
关键字:HDTV IPTV 多媒体  广播
 
1 一句话
在长达10年的过往,全球,包括中国的广播电视人士在思考,在自问:这个行业发生了、正在发生着、还会发生什么大事?世界正在进入HDTV时代?多媒体时代?信息高速公路时代?
三网融合时代?数字时代?
网络时代?IT时代?
IP时代……?流行过的每一种概括都有一定根据,却又都不尽人意。
1996年1月,在赛格集团的一次星期日报告会上,我应邀作了题为《广播电视业的第三次浪潮》的发言,其中是用长长的一段话,试图给出我的答案:“ 继电视广播与卫星广播问世之后,大致从本世纪的最后5年,到下一世纪的前5年,将出现全球广播电视业的第三次发展浪潮。其技术特征,是从模拟式向数字式的演变;其形态特征,是从相对单调的声音广播与图像广播,向包括数据广播、有线/无线广播电视、交互式服务、多媒体、窄播等多种形态过渡;其体制特征,是从广播、电信(电脑)分离向多种产业(尤其以网络形式)融合转变;其功能特征,作为中国的特色课题,是从‘政治工具’的单一认识,到 ‘信息产业关键成分’ 的认同。”
只是到最近,我才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一句话来回答前述问题:“传输媒介多样化,广播媒体在变型,产业链需要重整。
这一命题,包含了我在以往4年以来提出的一个观点:“同样对应于‘Media’一词,‘(传输)媒介’与‘(信息)媒体’并非等同概念。”典型的对比是电话与电视,尽管两者都是‘Media’,我们用以反映一个国家电话业水平的术语,是多少门、多少线……,与通话内容无关;但如只谈频道数、发射功率、播出小时,而不涉及节目内容、文化形态、交流手段和广播业者—受众关系,则远不能描述一个国家的电视业,因为电视不仅仅是一种传输媒介,它是媒体。很重要的是由于IT的成功引入,使内容的传送、分配途径(媒介)迅速多样化;而广播电视的内涵正在演变——广电媒体在‘变型’。
区分“两种Media”,便于揭示老话题“电信—广电竞争”的实质——电信,自从按中央的要求打破垄断后,发展迅猛;但如今广电系统面临的挑战,是传统上单纯做媒介的电信也要来做媒体。区分“两种Media”,同样便于昭示“电信—广电合作”的机会。现成例子是手机——手机本身只是一种移动通信媒介,赋予它广播电视内容,才称得上发展向新媒体。自吉林开手机交通台之先河,如今手机广播在各地已不罕见;上海方面,今年频频传出,上海文广集团与移通、网通、中国电信联手开发手机电视业务的消息。
由于跨卫星、有线、宽带、移动通信、地面网络的传输媒介平台的出现,跨卫星直播、手机电视、数字付费电视、宽带网络电视、IPTV、DMB平台的增值业务,正在为电视机、个人电脑、手机、其他个人接收终端之间,提供无缝(衔接)的内容服务,一条取代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四级办广播” 体制的全新广电产业价值链,在逐步成型。
 
2 两姊妹
IPTV,顾名思义是“依循因特网协议的电视”,迄今未有成熟定义。有人认为“Packed Video,包视频”能最好地描述其实质;有人提出,我国电信这两年开展的CDM分发系统和“党员村村通”系统是IPTV在中国的雏形。在国际上,我所认识它的雏形是本世纪初在美国NAB年会上看到的Web Broadcast(网上广播),先形成点气候的是网上声音广播;最近两年网上电视广播才开始受关注。美国的HBC、欧洲、台湾、香港、大陆网通,都有在尝试,但真正成功盈利的运营商似乎还未出现。
IPTV系统对应于传统电台播控部分的是流媒体处理系统;对应于传输、分配部分,必需有转码与标准转换系统,这些都有共识;但接收终端系统是电脑还是电视机,往往说的不是一回事。就像许多大有发展空间的新事物一样,业界对诸如此类问题也未有成熟答案:IPTV是否有“姓氏”?它的应用主平台是局域网、城域网,还是互联网?它的特征优势是交互功能还是电视节目?它与传统电视业务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差异性还是替代性?它的特征内容与传输手段之间有何对应性?它面对如此分散的消费群体,如何定位市场?
在这方面,中国广电界一些先行者,既看到来自IPTV的冲击:可接受的收视费远比传统免费、公益性广播电视为高,广告收入分流,影响数字化“整天转换”部署……;也看到IPTV带来的机遇:网络改造的新动力,促进现代企业和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促进城市广播机构与郊县、与外地台节目源、与社会制作力量的业务整合,突破电信业对语音等业务的垄断……。它目前面临的课题有版权保护、标准化滞后、域名不足,以及信号抖动等质量问题。
    从我今年6月、10月先后在上海和杭州主持的两次论坛看,对于IPTV的标准化、应用模式和市场博弈,主流意见是:IPTV应按节目源定位,在接收方式上,计算机、电视机、移动终端不限;运营模式与传输平台大多存在对应关系,当前电信的双向网络承载视频应用(尤其是广播级内容)并不很适合,较适合做以交互为平台的点播内容,以及上传的增值IP服务;广电网则适合于广播机制;在这个互利双赢的时代,广电运营商应该集成节目资源、
发展交互电视、发挥(从有线电视切入的)整体转换给用户接收端形成4.9Gb/s的数据带宽优势;与此同时积极引进外资,寻求在同一张网上的“共存互补”机制,与电信运营商共营IPTV业务。
正当IPTV从“天网”翩然下凡,“地网”上又传来手机电视的呱呱啼叫。
从传统节目形态出发,很难设想用手机看电视的经济可行性(收费这么贵!)和实际吸引力(耗电这么快!屏幕这么小!)。但成立刚1年、注册资金2000万元的上海东方龙移动信息有限公司
,却亮出“打造中国最优秀第五媒体
——手机电视
”的口号。东方龙定位移动流媒体服务提供商,承担内容制作集成,以联合电影院线、Universal、ESPN、ifilm等国内外内容提供商为上游,以移通、网通、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提供的GPRS、EDGE或CDMA 1X网络为下游;又与微软合作推进DRM(数字版权管理);今年5月1日投入商用,便可服务支持流媒体格式播放(WindowsMedia、Real、3GPP)的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和乐声共16款手机。它
推出三种业务:(1)发挥手机时效优势的实时电视直播;(2)重大新闻与热播片的推荐点播;(3)主要面对年轻层的订制下载服务,例如率先运用Sony的高清晰度电视HD-CAM筹拍每天5min的365集手机时尚都市剧《白骨精外传》;并在研发第四种业务,“实时交通”。手机电视试点两个月时统计,用户超过5000人。
东方龙的这一系统基于2.5G,期待3G普及才能更好发挥;但即使到那时,以上下行通信量平衡的点对点体制为基础的移动通信体制,应用于点对多点(面)广播式业务是否最佳方案,业内有质疑。韩国则在全球领先开拓以DMB(数字多媒体广播,从数字音频广播DAB发展而来)为运载制式的移动电视,今年上半年陆续发运世界首块同时适用于卫星和地面DMB接收设备,如手机、车载、PMP、PDA,可实时处理音视频内容的多媒体芯片;以及首台卫星DMB智能手机,组合手机、PDA、MP3P、PMP和卫星DMB接收器的移动式媒体分前端设施。
我国广电人并不落后,东方龙的上级机构,上海文广集团不动声色地已做了1年的DMB手机电视可行性论证,并于1个多月前正式决定由其另一家下属机构,东方明珠公司担纲此项目。最近获悉,东方明珠迅速搭建了实验室、物色了电信合作伙伴,DMB手机电视商用指日可待。
 
3 多媒体
 大致15年前,我们把“Multi Media”这个进口词汇毫不迟疑地翻译作“多媒体”,例如兼备音视频、数据效能的MPC称为多媒体电脑,早已约定俗成。但若按笔者 “区别两种Media”的主张,这些年来一般说的“多媒体”只是“多媒介”而已。倒是本文开头提及的那些因素——HDTV、NII、
三网融合、数字化、
网络化、IT、
IP……在这些年间交织汇聚而又各领风骚,把我们带进了名副其实的多媒体时代。
IP只是对传输媒介的一种约定;但当我们依循互联网协议去发布、交换游戏、电视、声音广播内容的时候,逐步形成新的文化内涵、终端业务、服务方式、受众享受方式、受众与内容发布者之间的新关系、内容发布者与内容发布者之间的新关系……,这才是一种新媒体诞生的时候。
电话从座机到手机,从只有“大款”买得起、像块砖似的模拟手机,到男生、女生人手一个、三天两头想换新款的数字手机,再“火”,也只是一种语言通信媒介。连“超女”让电信赚足了手机短信费,赚的也只是媒介钱。但当手机加上了为移动环境中不同分众合身裁剪的内容与播放形态,加上了短信返送、多种媒介互动功能……时,一种不同于我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坐在家中沙发上、后倚30°收视的新媒体诞生了。
这两姊妹都有旺盛而独特的生命力。在IPTV,是背靠覆盖全球的卫星网,秉持将媒体资源编码成数据文件、按PC手法大量借助网络传播内容的核心技术;在手机电视,是适应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人文特征——从固定走向移动;是信息的移动传播呼吁新技术、新内容、新理念,以满足新的受众需求,同时带来新的巨大经济增长点。
在传统媒体形态变型的转折关头,更多的新媒体在孕育中。借助迅速多样化的媒介和新兴媒体,一些地方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正在有意识地向“面对全球市场的内容提供商、发行商和服务商” 转变角色;而在这条面临重整的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上需要不同的角色。中国的广电人应以开放心态从其他IT行业寻求同盟军,求得主动。
 
 [作者介绍]
 谭民望:《世界》系列杂志总编辑,上海大学、汕头大学客座教授
 
 

最新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在线咨询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 13069091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31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