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制造从“操作型”向“技术型”转变
作者:干辉,《电子制造》高级技术编辑
在过去几年黯淡的全球制造业中,中国电子制造业是唯一令人瞩目的亮点。2003至2004年全球经济开始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如何提升和保持中国电子制造市场的长久竞争力,不仅成为本土企业关心的问题,同时也牵动着投资中国市场的制造商和活跃在国内市场的设备、材料供应商的神经。
这些电子制造业的制造商和供应商的一个共识是,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无疑是低成本制造地区保持持续竞争力的长远策略。伟创力(Flextronics)技术研发副总裁Sammy Yi认为,随着电子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新产品市场的开拓和新技术的应用正促使中国电子组装的技术水平从“操作型”向“技术型”转变,从追求生产效率层面上升到对增加生产效益的追求,中国的电子制造技术正在与国际水准谋求接轨。
低价位产品不再意味低端制造技术
笔记本电脑、电脑主机、消费电子(包括手机在内的通讯产品)的生产,代表了目前中国制造应用技术的主流。电子消费产品制造的复杂程度,已经不象电动玩具、电子手表之类,在简单的组装车间用波峰焊就能实现。可以预见,由于消费市场等原因和成本、价格的压力,各种便携式、手持式等消费产品仍会保留在低成本的地方生产。事实上,中国的手机生产已经实现了大幅本土化,并已大量出口。
电子产品追求更小、更快、功能更强的发展趋势,增加了现有产品生产中的技术含量,成为中国电子装联业提高技术应用水平的主要驱动力。普通手机上,0201器件、0.4mm间距的BGA、CSP已经被广泛使用,而综合更多多媒体功能——如高象素点的相机、高品质的音频功能等——的3G手机或类似手持式产品,还将使用更多的高端IC,进行诸如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处理等功能。另外,荧屏和相机等“外设”还将“侵占”更多的空间,这将促使倒装芯片等高端组装技术的推广,以及0201甚至01005等微型被动元件被广泛使用。
高端市场潜力巨大
高端产品和应用促进技术转型。最近有迹象表明,为了在未来市场中抢占先机,许多美国、欧洲的生产和代加工企业已经准备将具有高附加值的路由器、医疗电子等高端应用和产品的生产带进中国市场,汽车电子也已经在中国市场跃跃欲试。高端应用需要“技术型”的制造业,国内的电子制造水平正面临一个非常有利的新起点。
为了在中国保持长久的市场竞争优势,生产商和设备材料商也意识到,只有现在就用高端技术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做品牌、做长期筹划,才能长期保持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的优势。为了切得一块“蛋糕”,电子组装的设备商最近就选择在中国市场,率先或同步推出最新型的贴片机、焊炉、AOI和AXI等设备。
追求品质:转型的标志
中国电子生产制造商不仅仅关注生产的成本和产量,其对产品品质,尤其是产品的可靠性也愈加注重,这不仅成为技术层次高低的主要标志,也成为许多企业用来衡量与国际水准的差距的标准。
随着设计和开发知识技能的不断增强,以及逐步具备了供应链生产能力,一些中国本土的 OEM 厂商,如华为、联想、波导等,都认识到成本的控制不仅仅在于一般性的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包括了在品质方面的成本控制。为了争取全球市场份额,中国电子制造要保持现在的高增长率,企业的制造能力提升到质量价值链上,才能吸引到高端和高利润的生产订单。品质正在成为本土企业争夺国际市场的最重要的筹码之一。
跨越“绿色”门槛
虽然无铅化的市场规定首先来自欧洲等国外市场,但由于产品生产仍在亚洲和中国,所以无铅化在生产中的实施,中国必然要走在前面,无铅化电子组装是中国电子制造业目前面临的巨大的市场和技术挑战,跟上无铅潮流也是中国电子制造与国际接轨的契机。
无铅转换促进现有电子组装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和新材料的应用,然而,实施无铅化的生产需要跨越较低端的“设备操作型”技术门槛。这是因为,仅仅有相应的机器和材料,如果企业的工程人员不具备深层次的焊接工艺和材料性质的知识,企业将很难对产品的质量成本进行控制;另外,认识和实施无铅组装的过程,将强化产品可靠性意识,从而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并且,无铅过渡还促使企业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士,接受先进完善的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的运作管理观念,促进企业向技术型生产管理转型。
“软件”成为增值点
先进制造管理和设计能力,成为现代制造过程运行所必须的“软件”。传统的大批量生产在向产品多样化生产转变,合约制造商也在转型,纯粹的组装生产已逐渐地成为过去。在硬件方面,技术的高度整合,意味着不同平台之间的差别变得越来越小。如何从设计、控制和执行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来组织生产,比生产产品的硬件平台显得更加重要。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制造的利润必须从“软件”控制和管理过程中得到增值。制造管理与执行的水平,将成为制造商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国际上的大型EMS制造商是国内制造管理软件的首批使用者。消费电子市场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应变市场的周期缩短。手机的设计和生产就是一例。如果新产品导入时间晚一个月,就可能失去市场的先机。新产品导入、可测试性产品(DFT)和可制造性(DFM)的概念和方法,已经或正在被向技术型转变的本土企业所采用。
人才的培养是转型的基础
近年来人才的输入、中国本土工程技术人员的适应性和积极性,以及容纳人才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已成为中国电子制造业的优势。然而,与制造业的发展势头相比,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仍是中国电子制造业的燃眉之急。“人”的优势变成人才优势,也有利于国内电子制造业的起步。
许多大的设备、材料供应公司的高层技术专家在中国市场频频举办技术讲座等活动,已成为公司进行有效技术宣传和贴近用户的方法。为了帮助中国电子制造企业高级管理者快速成长,一些生产商和供应商甚至纷纷涉足大学这个未来技术人才库,比如Siemens Dematic与同济大学正洽谈研究生层次的培训项目,Flextronics也为名牌学院如清华大学捐赠实验室设备和生产线。进一步的深层次技术合作,将是国内国际知名企业扎根中国市场的关键一步,也将为中国电子制造的转型提供人才基础。
超越传统定位的低成本制造工厂的角色,中国电子制造业正从高产量、低成本、低价位的“劳动密集型”向注重质量、生产管理、设计自动化高附加值的“技术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