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子业面临新一轮资源争夺
作者:Ed Sperling,Electronic News主编
2001 年开始的衰退标志着电子业一系列“势力”转移的开始,一些新的势力 集团出现了,某些集团的地位更加巩固了,同时也为业界巨头的争斗建立好了舞台。
正在进行中的势力转移使某些公司的影响力极大地增长了。这些转移已远不止局限于公司的范畴,有时还涵盖了不同地理位置以及整个行业。
比如,考虑在无晶圆厂(fabless)模式市场上发生的情况。这部分市场长期以来一直是象 Intel 和 TI 这样 IDM(整合器件制造商)的可怜弃子,它们已经凭自己的条件成为了一个势力集团。
代工的是与非
代工厂处于业务领域的中心地位,控制着最佳 EDA 设计工作流程,验证不同种类的知识产权(IP)芯核,有时甚至开发自己的 IP。而且随着晶圆厂造价攀升至几十亿美元,代工厂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加工业务。简言之,晶圆厂的影响力远不止芯片生产这么简单。
台积电(TSMC)已经膨胀为一个市场怪物。去年夏天,台积电建立了一个基于 Cadence 和 Synopsys 的设计工作流程,而同时,飞利浦半导体向台积电及其子公司进行了巨额投资。
然而,由于 IBM 与它的伙伴 Chartered 半导体一起悄悄进入代工领域,这很快引发了一场争斗。如果台积电是一只怪物,IBM 就是带领着一群强壮伙伴的猛兽。该公司既是 IDM 又是代工厂,并在纽约新的晶圆厂附近建立了一个多供应商的研究机构。与 Chartered 半导体的交易是为了给所有 IBM 产品提供第二个生产资源。
IBM 技术集团的首席技术官 Bernie Meyerson 说:“IDM 的优势是它有车头灯,这使我们能看到五至十年以后的情况。如果我们看到五年后有条沟,我们可以小心地退回来,飞越过去。能看到一年后的远景意味着在要撞墙时你的脚是踩在刹车上的。”
Meyerson 声称 IBM 将研究部门与微电子业整合的能力使它在竞争中高人一筹。他说:“争相减少特征尺寸的游戏在 130 纳米时就结束了。现在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继续玩下去。”
Cypress 半导体公司的总裁兼 CEO TJ Rodgers 将无晶圆模式比做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挡风玻璃上的一只虫子。与 Meyerson 一样,他认为在缺乏工艺控制以及相关创新的情况下,代工厂和无晶圆公司要想跟上 IDM 的脚步就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而且他也表示,在极其复杂的行业里,创新是生存之根本。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这一观点。代工厂数量的持续增加和 Xilinx 与 Altera 提供的可编程芯片业务的不断增长证明了这种模式的前途仍然是一片光明。
飞利浦电子的 CEO Scott McGregor 称外包给代工厂并不意味着放弃继续创新。它只是意味着把业务中非关键的部分卸给别人,而自己则专注于核心竞争力。
McGregor 说:“如果你做外包,你就得擅长做它。今天,我们有 10% 以上的业务是外包的。但随着我们进一步的发展,我们的模式是 50% 外包。”
走向“协同”
创新的需求以及开发成本的上升都迫使许多公司进行协同设计。这些联合出现在业界各个角落,包括最大的和最小的公司。例如,台积电也有它自己的合作伙伴。小型代工厂正在极力扩张自己的伙伴群。Infineon 已经签署了一个协议,加入到 IBM 和 Chartered 的伙伴关系中。
协同现象并不仅限于代工厂业务。飞利浦、摩托罗拉和意法半导体联合在法国 Crolles 建立了一个 300 毫米晶圆厂,以开发下一代 90 纳米以下工艺的 CMOS 技术,目的就是分担开发成本,这一成本过去都是一家公司独自承担的。
它们并非是携手的唯一实例。中国政府极力促成这种联合,地方政府为本地企业提供税务优惠政策。中国通过提供补贴、培训以及税收优惠来建立设计公司。新兴市场具有很大的机会。
Fairchild 半导体的总裁兼 CEO Kirk Pond 说:“中国的半导体产品的消费量正在快速增长。众多的企业和庞大的人口是产品消费的基础。”
亚洲势力的崛起
从更宽广的地理尺度看,亚洲已经在全球商品制造方面处于领跑地位。当大多数的注意力被中国的增长和市场机会所吸引时,韩国和台湾则在复杂设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例如,据美国 Teradyne 公司称,韩国公司可以提供和他们一样的高级 PCB 设计。
与此同时,台湾则向原始设计制造商(ODM)模式发展。与合同制造商不同的是,ODM 自己设计产品,甚至以自有品牌销售产品。市场分析组织 iSuppli 预言到 2007 年时 ODM 市场将攀升到一千亿美元。
随着日本 13 年来第一次出现经济回升,整个亚太地区正在对消费电子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整个行业增长背后的推动力量。包括众多日本消费电子企业的日经指数过去六个月来已经显示出持续增强的迹象。
也许下一个争夺是在数量上。飞利浦在台积电有资本投资,因此可以保证它所需的晶圆制造能力。其它公司可能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现在业界已经有现货短缺的传言,这使大客户具有明显优势,而其它人则面临风险。
和其它行业一样,数量经常等于权力。公司销售量越高,它们对供应商的影响力就越大。有影响力的可以直接购买,而缺乏影响力的只好依赖全球分销商,如 Avnet、Arrow 电子、Memec 集团以及 Future 电子。这些巨头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能向全球输送巨量的货物,因此它们也比小型新兴企业更具优势,例如中国那些采用低库存、低批量、快周转模式的企业。
当产量供不应求时,最大的分销商就能以巨大的购买力获得优势。那时还要看全球供应链将会受到何种影响,但考虑到北美和欧洲已经在进行整合,因此模式很可能非常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