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用户名:密码:
当前位置电子学会首页 >> 科普园地 >>正文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持续减缓原因分析


来源:赛迪智库 2016-03-30 08:47:32
摘要: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核心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增速已持续并快速放缓,而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的因素有重点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全要素劳动生产率转负、要素成本快速增长等方面。为此,应坚定发展制造业的决心不动摇,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把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改善制造企业政策环境。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进入加速上升通道,企业收益空间受到挤压,以往单纯依靠成本优势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作为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效率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已成为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核心举措。鉴于当前我国劳动生产率偏低且增速减缓的不利局面,深入研究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提出现阶段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建议,对新常态下保持经济良性运行和更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具有参考意义。

  我国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分析

  (一)从变动态势看,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波动变化,但总体呈快速减缓之势

  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19922012年的二十年间,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波动幅度较大。1995年这一数值达到14.07%,接近二十年里的峰值,但1996年骤降至0.94%,尽管1997年略有回升,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使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到历史最低的-0.92%。此后,我国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劳动生产率增速逐年回升,2003年达到14.43%,此后波动区间维持在9%14%,且总体上呈现出减缓趋势,2012年降至7.37%

  (二)从国际对比看,我国劳动生产率绝对值较低,但增速位居世界前列

  1980年我国劳动生产率仅为0.17万美元/人,只有美国同期的4%2012年达到1.53万美元/人,是1980年的9倍,为美国同期的22%。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尽管劳动生产率绝对值较低,但增幅极为明显,甚至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经济强国。

  (三)从行业比较看,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绝对值最高,但增速最低从劳动生产率绝对值来看,各产业逐年递增

  其中工业劳动生产率最高,其次是服务业,农业最低。2012年我国劳动生产率约为6.77万元/人(其中工业劳动生产率10.52万元/人,服务业8.38万元/人,农业仅2.03万元/人)。我国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速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自2005年持续升高后,在2008年达到峰值,随后因受金融危机影响产生波动,整体呈现持续减缓趋势。

  (四)从区域比较看,各省市差别较大,从东到西梯度递减态势明显

  在劳动生产率排名前十的省区中,除内蒙古、陕西两省区作为中西部地区入围外,其他均处于东部沿海地区,以上海、北京、天津为首,江苏、辽宁、广东、浙江次之。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个省区中,除河北、海南外皆为中西部省区。这表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

  此外,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企业科技化水平低,就业人员科技创新能力不高,产业增加值主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这必然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速较低。

  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的原因

  (一)重点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产能过剩是我国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国内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产能严重过剩,不仅在钢铁、汽车、造船、电解铝等传统重工业十分明显,在碳纤维、光伏、风电、多晶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也有所蔓延。不仅导致市场疲软、产品价格下滑、企业盈利能力大幅降低,还使得以设备形式投入的资本由于很难转用于其他产业而成为企业的不良资产,致使这些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及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严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二)全要素生产率转负

  从制造业整体来看,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纯技术效率增长率仍然为负。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际全要素生产率转为负增长,从200120073.3%的平均值变为20072012年的-0.9%,这意味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小,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赖政府主导的规模扩张和投资驱动,然而,资本报酬递减使得这种低质量、低效率的增长模式逐渐进入瓶颈且无以为继,导致了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速的放缓。

  (三)快速上升的要素成本不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

  近年来,我国人工和资源价格、环境保护成本等综合成本的快速上升,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最终导致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率的下降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放缓。比如,我国工业行业平均利润率持续下滑,从2010年的7.6%,下降到2011年的7.3%2012年、2013年的6.1%2014年又进一步下降到5.91%。此外,快速上涨的生产要素成本也使我国在资本和要素投入增速未减的情况下,平均资本回报率从2007年的26.7%大幅下降至2013年的14.7%。投资收益的下降打击了社会资本投资实业的积极性,导致资本逃离成本上涨快、利润被削薄的实体经济,进而使得制造业丧失了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动力,阻碍了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政策建议

  (一)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引导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

  新常态的核心内涵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增强,以及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其最重要的实现途径就是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最终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体现。因此,必须在经济转型升级监测指标体系中突出劳动生产率的核心指标地位,更要在“十三五”等相关战略和规划中着重强调,通过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目标导向引领未来制造业发展战略和路径,转变以往单纯追求总量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再走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的老路。

  (二)把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未来要愈加重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加快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步伐,进一步推动“双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促进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攀升,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培育、管理和发展自主品牌,建立我国产品的质量声誉。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秀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突破发展瓶颈。

  (三)改善制造企业的政策环境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束缚,为制造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和企业的发展活力。二是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效应,使金融资本向制造业流动和集聚,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促进制造业发展。三是通过财税改革有效减轻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有效发挥政府资金对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四是促进生产要素价格改革,规范能源、资源等各类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打破行业垄断,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合理定价。

  (四)既要着眼当前更要兼顾长远

    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把稳增长和调结构结合起来,把近期发展目标与长远发展战略统一起来,在保持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的前提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逐步淘汰效率较低、产能过剩的行业和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统筹考虑各阶段、各地区、各行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在解决长远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的同时,也要兼顾近期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等困难。不能强制与急于求成,要找准当前与长远的平衡点,对低效率及产能过剩落后企业的淘汰要循序渐进、区别对待,协调好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稳增长、保就业之间的关系,实现稳中求进。

最新评论

我要评论

昵称:   

在线咨询

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 13069091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3191号